[0wd4]公开课 笔记汇总

公开课对自己触动最大的 top 3 内容

Top 1 『以最小代价解决问题!』

这是工程师的一种素养,通过解决主要矛盾,规避次要矛盾来达到这个目的。 我认为要想以最小代价解决问题中,大局上需要明确问题和主要矛盾,方法上选择最简便的,结果是达到 kaopulity。

一是明确目的和主要矛盾

  • 事件:0w 的任务是配置 gitbook ,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绕进了配置 python 环境的坑中。花费 N 个小时候,发现对完成任务的贡献为 0 。
  • 分析:此任务的目的是搭建一个 gitbook ,主要矛盾是如何搭好 github 和 gitbook 的桥梁,实现双推功能。配置 python 环境是这次课程的矛盾,而非此次任务的矛盾。
  • 总结:明确目的!每一个行动前先思考,这个行动是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变得有必要的。

二是选择最简便的方法

  • 事件《笨办法学 python》这本书,我跑到图书馆找了半天找到了,后来我发现如果直接用 pdf 的话既不用花时间跑图书馆,而且学习的效果更加(对着屏幕上的 pdf 码代码比对着书本码爽多了)。
  • 分析:目的是找到书,主要矛盾是如何找到这本书。方法上可以买、借、下载,可见下载 pdf 是最为经济和省时的方法。
  • 总结:找到最优解!跨出行动前估算这次行动所需要花费的成本。

三是结果要 kaopulity:Keep all of process usability

  • 事件:百度出来的教程都是坑!
  • 分析:目的自然是解决问题,主要矛盾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,百度不用 FQ,速度快,属于较为简便的方法,但是结果并不可用,徒增时间成本。
  • 总结:结果必须可用!没有解决问题,再小得代价都没用。另:老老实实用 google。

以上三个方面其实有一个大坑

  • 一是如何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?
  • 二是如何知道这是最简便的方法?
  • 三是不出来结果之前如何知道结果 kaopulity?
  • 是时候再次祭上这幅图了:
    ![初级知识](http://7xn3v1.com1.z0.glb.clouddn.com/15-10-16/92232168.jpg)
  • 所以说,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未知事物时,难免会踩坑,难免会找不到最优解。加斯特都诶特!真正去经历了,才能去理解。

Top 2 『提问的智慧』

读书的时候有一段记忆很深刻,一次大型考试后的自习课,老师过来解答,同学们争相拿着错题抓着老师问。看着一群围着老师的同学,我却只能看着错题本一个个订正的答案,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最后,我对着老师提一道已经解决了的问题,得到了自己已经得到了的答案,装成了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的样子。

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很难问出问题的人。

第一次公开课里大妈就提到,上一期学的最好的学员是问问题最积极的,我深深感到我要成不了最好的那一个了~

1.该不该问——先尝试解决问题

『我该怎么做』一

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读书时的记忆,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仅仅是看到了自己答错了题,还未进行再次解答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,便采取了最为方便的问老师的途径。
而我已经解决了问题,为了不显得自己不合群,欺骗了自己。

曾经看到一种说法:人在情商、智商之外的第三种能力:搜商。

除了智商、情商,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,面对海量信息包围的困境,决定人生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是搜商——人类一种通过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。

这里的『工具』,在我读书年代可能是在教科书、课本,而如今,我想搜索引擎是最贴切的了吧。

  • 所以说,运用搜索引擎的能力大小,是我们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。

>>>结论:如果我确实认真的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,并进行了细致的尝试,而依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,那么我会去提出问题。

『我该怎么做』二

有这个想法是看到了严正指令:

~ 严正指令

如果至今 0wd5 依然无法搞掂 github->gitbook 的双推联动,以及 DISQUS 插件
请立即放弃这一不稳定的组合环境

我意识到:

  • 虽然任何问题理论上总会被解决,但是不能忽略时间的元素。时间成本是必须要被考虑的因素。
  • 视问题为自己设置 deadline ,在 deadline 之前解决问题,解决不了时,进行求助。

>>>结论:如果在设定的 deadline 前依然没能解决问题,那么我可以去提问。

2.怎么问——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

  • 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,一切向这个目标看齐。
    • 提问的技术在于提一个好问题:
      • 用词贴切、语法正确;
      • 标题描述准确、含义丰富;
      • 精确描述、信息量大:
        • 谨慎明确的描述症状
        • 提供问题发生的环境
        • 说明你在提问前是怎样去研究和理解这个问题的
        • 说明你在提问前采取了什么步骤去解决它
        • 罗列最近做过什么可能影响的硬件、软件变更
      • 只说症状、不说猜想
      • 按时间顺序
      • 明白你想问什么(目的明确)
      • 去除无意义的疑问
      • 谦逊

摘自《敬请:智慧的提问》

  • 不得不说 mailing-list 是极好的『提问-解决』方式,优点不言而喻。
  • 我立马退了好几个 QQ 群这事我会乱说?

Top 3 『输出是更加残酷的输入』

看过李笑来老师的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,印象最深的便是『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』。『教』即输出,『学』即输入。
当时还在部队,和排里的一个班长(我是排长~),各自读一本书,然后通过教的方式去掌握书中的内容。在其他人眼里,休息时还在拼命教和学的我们,就是异类。但是对于我们两个来说,收获了很多。
只是我离开之后,那位班长又回到了群体的轨迹之中,不知他现在是否还会再去读一本书,再去找个人好好的教一遍。

语言输有其优势,尤其在当时的环境中(无互联网、碎片时间、高度体力流失),比文字输出来的更为有效,包括公开课的授课,也是一种语言输出。
文字输出的优势在于可传播、可持续、可回溯,在目前的环境中,我更需要文字输出来『教』,『教』谁?半年前的我自己。

我要做到:

  • 坚持。做到每日小输出、每周有大输出的持续输出。
  • 随时。执行每一个行动后,随时记录,随时准备『教』半年前的自己如何执行。
  • 随地。台式机、笔记本电脑、平板、手机、纸笔。
  • 整理。碎片化的输出,最后要整合成完整的教程或总结性文章。
  • 回顾。输出和输入的再循环过程,每天小型回顾,每周大型回顾。

迭代

  • 0wd4 挖坑,填第一个坑
  • 0wd5 填第二、第三个坑